学习交流

静看历史方能远行

发布时间:2016-01-04

对外协作科  黄彦玮


回顾近现代历史的中日关系,互为邻邦的两国始终伴随着无法绕开也无法回避的羁绊。当下国内的互联网、文学作品乃至所谓的“抗日神剧”中,无一例外地记录着日军在华期间罄竹难书的罪行,仿佛中日的历史一直停留在那段无法回头又无法忘怀的岁月中。

透过广阔的历史视野,我们不难发现,两位邻居间的渊源远比简单的对抗复杂,这是一个变幻且缠绕的关系,是一个无法用简单语言描述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铭记过去、缅怀先烈之余,我们更应冷静分析、审慎思考,以理性的态度和强健的精神姿态走出历史怪圈,展望未来。

应明确看到中日之间有着明显的学习与反哺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像中日这样关系紧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一直遥遥领先于日本,从秦代起日本便大量派人来华取经,甚至全盘中化。从文化上看,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像日本这样和我们相像,同样是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甚至在语言、文字上有诸多相似。可以说,在明清之前,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时期。而在近现代西方文明强势进入后,日本迅速脱亚入欧,将西方文明植入东方文化,创造了独特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放下身段,转而向日本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日本,不如说是吸收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最容易适应中国的水土,也最容易移植成功。中国当代的行政管理架构、法律制度乃至语言文字深深打上了日本的烙印,大量日常词汇纷纷来源于日本,已无法从我们的文化和语言中割裂。这即是日本对中国的反哺。

应客观分析中日对抗现象及其产生缘由。学习与反哺在时间跨度上客观产生了前后间的关系。历史上西方列强同样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侵略和杀戮,有的甚至不比日本干得少。典型案例便是俄国,侵我国土、毁我国业尤甚于东瀛,但我们对北方强敌的仇恨显然没有对日本那么强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日这种“前”、“后”的关系。中国因为历史上对日本的优势和近现代受到日本的伤害,使得中日关系无法正常;与此同时,日本也因为近现代对中国的影响和“帮助”,使得同样对中国不感冒。

可以说,我们同日本间的对抗,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情结和民族情绪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能令我们中国时刻保持警醒和警惕的国家,就像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日本作为假想敌和竞争对手,日本也把身边庞大的中国作为时刻需要提防的对手。近一段时期,领土主权纷争又进一步激化了两国间这种习惯性对抗,民间日益热络的交流往来看来也难以影响双方决策层的意志。

应以理性视角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的对抗一方面造成了双方在民族情感和国家力量上的对立,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双方在各自轨道上的持续发展。如何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彼此关系,单就我们自身而言窃以为可从两方面努力。首先,我们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反对日本无视历史态度的同时,要正视日本的成功之处,看到他们在对本民族、本国改造和完善方面的成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另外,我们要摒弃狂热偏狭的民族主义教育。我们常把日本发起侵华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军国主义。其实,军国也好,战争也罢,骨子里折射的都是包括我们自己也引以为豪的“民族主义”。一名名极为普通的日本青年或在南京城挥起屠刀,或在手术台上进行非人试验,或驾驶自杀飞机冲撞军舰,都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互为表里的“爱国主义”教育驱使的结果。

狂妄自大的民族主义是恐怖的,它是被利益制造出来的。70年前的日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70年后国力飞速增长的中国也值得予以警醒。我们理当爱国家,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人性、人道,学会博爱、珍惜生命等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爱国教育并不难,毕竟有血缘支撑,后者却要立于血缘之上的价值理性。随着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相信我们能逐渐对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交往既能为两国普通民众理性看待彼此创造更多的视角与空间,也能给双方带来更多且更为持久的和平红利。


(此文荣获2015年中心党庆征文优胜奖)

更多

Copyright © 2014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4049724号